查看原文
其他

沙龙回顾 | 国际视野下的古镇创生方法与再认识

UCRC 城市中国杂志 2023-09-19

历史街区、城镇、村落有多少种创生方法?

历史保护、旅游业发展与当地居民的诉求应如何结合?

不同国情和文化背景下,还有哪些特别的旅游体验和产品?

2022年1月13日,由黎里古镇开发保护区管理办公室主办,城市中国研究中心(UCRC)承办的2022黎里古镇国际生态艺术沙龙在黎里古镇顺利举行,并同步进行了线上直播。沙龙由林记工作室、华都设计(HDD)、江苏省城乡与景观数字技术工程中心、苏州国际设计周办公室协办,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风景园林专委会作为学术支持。


此次沙龙以“国际视野下的古镇创生方法与再认识”为主题,由《城市中国》崔国主持。黎里古镇开发保护区管理办公室李淑赟副主任、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马中红教授、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王静副教授、黎里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庞海燕总经理,作为嘉宾出席了此次沙龙。


依托《城市中国》的“海外观察员”体系,本次沙龙的分享者为七位具有不同海外背景的青年学者和从业者,从多个角度向我们介绍了不同国家古镇创生的精彩案例与创生方法。

沙龙现场

游观天地 

Tourism Observing The World

周详

日本东京大学都市工学博士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师,至善青年学者、硕导,江苏省双创博士

《城市中国》第1期海外观察员

来自东南大学的周详老师首先介绍了他在学术研究之外的“旅游体验师”的身份,并分享了他在欧洲和日本的“游观”体验和思考。


在欧洲游历的过程中,不少特色旅游产品与自然资源的结合令他印象深刻,例如匈牙利米什科尔茨的温泉浴场与其溶洞旅游开发的结合、土耳其棉花堡帕穆克莱温泉和遗址区域的结合。在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上,捷克Kutna Hora的人骨教堂在欧洲大量的教堂中显得格外突出,匈牙利南部莫哈奇的面具狂欢节则将传统文化发扬到了极致。游观的过程中,除了玩和看,周详认为,我们也需要留意和思考设计层面的启发。例如,在巴塞罗那古城区的圣卡特琳娜市场屋顶改造中,设计师将菜市场的不同蔬菜转化成设计要素,赋予了这栋历史建筑新的生命。

由EMBT设计的圣卡特琳娜市场屋顶改造

在日本各地,分布着不少具有历史价值的寺庙和神社。但对更多普通的寺庙而言,如何求生存、求发展,就需要在没有旅游资源的情况下去主动创造资源。例如,东京的豪德寺就以招财猫作为IP,被称为招财猫发祥地;在京都,一个叫做河合神社的小神社,开发出了以御发(防脱发)为主题的各类产品;神奈川的有鹿神社因其仪式名称的发言与日语中的“大葱”十分相似,其工作人员便会身着大葱套装进行祈福仪式。此外,二次元文化对旅游业也有着别样的推动作用,埼玉县秩父市便因一部《我们仍未知道那天所看见的花的名字》而成为了动漫迷们的打卡目的地。

以招财猫作为IP的东京的豪德寺

“城乡再造”

宁波江北区徐江岸新村改造国际艺术村项目

李正东

德国鲁尔波鸿大学博士,宁波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教师

《城市中国》第3期海外观察员

随后,来自宁波大学的李正东老师向我们分享了宁波大学与浙江省在乡村振兴项目上的合作。千岛湖梓桐镇走了一种自上而下的复兴方式,结合其本身的文化传承提出打造书画艺术乡村,与宁波大学就如何用设计、创意产业等方式带动当地流量展开了合作。而在徐江岸新村改造项目中,宁波大学团队提出打造国际艺术乡村、“与艺术家生活在一起”的乡村振兴概念,并形成政村校企联合的村庄运营模式。

宁波江北区徐江岸新村鸟瞰

李正东认为,乡村振兴是一个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的复杂过程,旅游业如何带动当地经济全面发展是一个值得更多讨论的话题。同时我们也需要思考,在专业人员无法长期驻场的情况下,如何形成当地可持续的文化发展。

何以成为“偷心之城”?

德国海德堡

邹琳

德国海德堡大学博士后(在站)、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师

《城市中国》第1期海外观察员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邹琳老师介绍了德国海德堡的发展状况。由于这座城市的魅力使它难以忘怀,她称之为“偷心之城”。


海德堡由多个地区组成,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IP,地区多样性使其成为充满活力和吸引力的城市。城市内部呈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北部“创意”中心地租平均水平比南部最便宜的社区(Emmertsgrund/Boxberg)高30%以上。此外,城市和自然的结合是海德堡城市开发的主要特点。1992年,海德堡为德国第一个引入市政气候保护概念的城市。这座城市的形象也与它作为大学城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2004年,海德堡被UNESCO评为“文学之都”,加入了全球创意城市网络。依托大学、技术创新及创意产业,海德堡吸引了大量高技术及创意工作者来这里、定居、学习和生活,也源源不断地向世界输出着新的创意。

德国海德堡

海德堡何以成为“偷心之城”?邹琳认为主要有三点:首先,海德堡作为历史悠久的大学城,其“知识明珠”城市名片被成功商品化,为全球旅游景点,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此外,海德堡善于将知识和技术转化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城市可以实现高品质持续发展;同时,海德堡的卓越产业集群及跨区域的协同策略也成为了城市发展的动力。

古城复兴的国际观察

以西班牙坎塔布里亚自治区历史古镇Laredo为例

庞思吟

景观设计师、独立媒体人

挪威奥斯陆建筑与设计学院 景观建筑硕士

《城市中国》第2期海外观察员

庞思吟从空间秩序和使用人群的角度分析了西班牙古镇Laredo的的复兴方式。


Laredo距离西班牙两大城市桑坦德、 毕尔巴鄂皆只有30-40公里的路程,是一个交通便捷的历史古镇。在Laredo的集散广场,建筑物的底层分布着丰富而具有活力的业态,各类建筑都在细节处运用了大量亲切的弧线元素。Laredo老城内的街巷大约只有两到三米宽。而在狭窄的街巷内走着走着,或许能突然看到开阔的山景。这种有开有合的街巷极大地丰富了老城的空间体验。不少原住民更会精心布置阳台,使老城的建筑立面显得古朴而有生命力,也让整个街区显得可爱亲切。

Laredo的集散广场

Laredo老城的街巷

庞思吟总是能观察到不少老年人在街头自在地活动。对于其中的原因,她认为,随处可见的城市家具座椅、低消费的店铺、慢速的步行道、礼貌友善的邻里都有助于老年人的外出,街头也有大量丰富的活动可供他们观看。此外,Laredo的城市肌理多年来没有过多变化,也增加了老年人对环境的熟悉感。


庞思吟十分认同《空间思哲-空间本体与载体的抽象关系》一书中的表述——“只有功能分区的合理性,而缺乏空间组织的逻辑秩序和形式感,空间亦将显得极度乏味。”她认为,西班牙古镇Laredo的空间秩序和社区氛围或许能给国内古镇的发展复兴带来启发。

Saving Italy’s ‘Dying Towns’

Luca Forteleoni(意大利)

华都设计(HDD) 建筑师

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 建筑学硕士

随后,来自意大利的建筑师Luca向我们介绍了意大利小镇的复兴方式。


Civita di Bagnoregio是一个坐落于山顶的小城,有着绝美的风景,却被称为“渐死之城”、“消亡之城”。由于山体的凝灰岩极易被风化,小城在五百年间消逝了20%-25%,城中也仅约14位居民和20只猫。这样的状况的意大利并不罕见。意大利54%的行政面积是由各类古村和小镇所组成的。在约5800个小村镇中,超过2300个村镇已基本被废弃。造成这一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口流失,如何拯救这些即将消亡的村镇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近年来,意大利政府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策略,希望复兴大量具有历史价值的村镇。

意大利小镇Civita di Bagnoregio正在逐渐“消亡”

例如,一欧元住房项目(1 Euro Houses Project)以一欧元的价格向人们出售古村镇内长年荒废的住宅,并要求购房者在三年内自费将房屋修复才可赎回押金。分散式酒店(Albergo diffuso)则将酒店房间分散在村镇各处的空置房屋内,统一管理的同时能增强游客与居民的互动。2020年来,新冠疫情所导致远程工作浪潮,也给予这些村镇一次复兴的机会。通过社区建设、公共设施建设、创造工作机会等方式,不少村镇吸引了大量远程工作者前来定居。


Luca以意大利小镇圣卡夏诺德伊巴尼市长 Agnese Carletti 的话结束了此次分享——

"Our villages don’t need to be adopted: They need to be lived. It’s the only real way to ensure they return to thrive."

A Day in the Life of the Ancient

eBstreme (osei asante ebenezer) (加纳)

华都设计(HDD) 建筑师

东南大学 建筑学硕士

当来自加纳的建筑师eBstreme走进黎里古镇——这座历史悠久的江南市镇,他独特的视角带给了我们关于古镇复兴的新思考。他带领观众穿越到过去,思考为何古代城市能够塑造文明、为何人们会选择生活在城市。他以最早的文明诞生地之一——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为例,将城市活力的来源总结为几点:步行友好、功能混合、密度、保护与新建的结合、白天和夜间的使用,而这种活力也很大程度归功于合理的城市规划。到了今天,人们因各种各样的原因选择聚集于城市。eBstreme认为,“宽度”即面积和规模是形成城市的关键因素,而非城市的“高度”。

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城市复原图

分享的最后,eBstreme回到了一开始提出的问题:为何城市能够塑造文明?他认为,城市能激发人们进行新的发现和创造,这便是文明发展的动力。黎里古镇在明清时期曾是一个重要的江南市镇,吸引着不同地方的人们来此生活、贸易,也发展出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古镇的复兴或许也应从市镇建设、区域发展的角度来统筹考虑。

历史性与日常性

波士顿城市观察

张晶轩

《城市中国》研究员

哈佛大学设计学院设计研究硕士

最后,《城市中国》研究员张晶轩从波士顿自由之路的发展历程展开,分享了她对城市更新中历史性和日常性的思考。


波士顿自由之路是一条约4千米的城市步道,沿途集结了17个重要的城市遗产。整个步道的地面以红砖和圆形标牌作为标记,提供了可视化的游览体验。从沿途的城市遗产中,我们亦能观察到波士顿遗产保护侧重点的发展演变——从最早只关注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相关的纪念物,逐渐拓展到了对美学价值、世俗生活记忆的保护。自由之路作为一条遗产路线,主要通过烘托“历史性”的方式服务于大众旅游。但在张晶轩看来,波士顿这座城市的迷人之处,在于“历史性”和“日常性”的结合。

上图:代表“历史性”的自由之路景点旁的讲解者;下图:代表“日常性”的干草市集

在漫步自由之路的过程中,波士顿市中心的干草市集令其印象深刻。每周四,一百多个临时摊位沿街开始搭建,周六晚再进行拆除清理。商贩和顾客中有大量的少数族裔面孔,低价的食物将他们与这座市集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从自由之路到干草市集,张晶轩认为,波士顿一定程度兼顾了游客和本地社区的诉求,并体现出了多元的价值观。我们或许可以进一步思考,是否只有具备所谓“历史价值”的纪念物才值得被保护,是否只有服务中高档人群的发展才值得被鼓励,城市的包容度应该如何在空间中体现。

分享嘉宾及工作人员合影

统筹:崔国

策划:张晶轩、杨松飞

文字整理:张晶轩

现场组织:杨松飞、宋代伦、张晶轩

内容合作联络 cgcuiguo@urbanchina.com.cn

其他对文章的意见和建议,或新奇有趣的话题问题,都欢迎您微信留言或邮件联络我们。

email:00urbanchina@vip.163.com

微博/ 豆瓣:城市中国   

App:App Store搜索 城市中国  

官网:www.urbanchina.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